PK026 小鱷魚的錢包



想像能讓孩子學會等待,在別人和自己的需求之間取得平衡

【內文介紹】
一個炎熱的早上,小鱷魚在玩捉迷藏的時候,忽然發現別人遺失的一個錢包:裡面有五個銀幣、七個金幣,和一張二十元的鱷魚大鈔。
「誰找到就是誰的!」他的朋友們都這麼認為,開心的想著可以用這筆錢買杯檸檬汁或去游泳。可是小鱷魚卻決定要去找錢包的主人……
他的誠實會得到獎賞嗎?還是,他會禁不起誘惑,把錢包裡的錢花掉呢?

【圖文試閱】
你曾經撿過東西嗎?撿到東西的你會二話不說的就把東西歸還給它的主人?還是也難免內心會有所掙扎,就像《小鱷魚的錢包》裡的小鱷魚一樣呢?
◎故事從版權頁和書名頁就已經迫不急待的展開了。雖然這邊沒有文字,但從圖上就知道這群鱷魚們正在玩......捉迷藏。

◎玩著玩著,小鱷魚突然在樹叢中發現了一個錢包,它看起來很重要......而且很值錢,聞起來還有香水的味道。鱷魚們興奮極了,吵著要小鱷魚把錢包打開,結果從裡面掉出來了五個銀幣、七個金幣,還有一張捲曲的二十元鱷魚大鈔。

◎其他的鱷魚紛紛提議要小鱷魚把錢分一分給大家,可是小鱷魚卻堅持要把錢包送去警察局,還給錢包的主人。
◎途中,小鱷魚遇到了募款的人(到底該不該把錢捐出去呢?);又經過他最喜歡的商店前面,裡面正擺著他想要的鞋子(如果他從錢包裡拿走一些錢,錢包的主人會發現嗎?);甚至走得這麼累了,好想喝一杯冰涼的檸檬汁喔(錢包的主人一定不會介 意吧?)......

◎幾經掙扎,小鱷魚還是把錢包送到了警察局。警察也連絡上錢包的主人杜拉麗太太。她非常感謝小鱷魚,讓她找回了先生送給她的項鍊,於是把錢包作為獎賞送給了小鱷魚。

◎得到獎賞的小鱷魚非常開心,他把錢分成了三份:一份花用、一份分享、一份存錢。猜猜看他接下來會怎麼運用這筆錢呢?


【作繪者介紹】
文‧圖/ 麗茲‧費恩雷(Lizzie Finlay)
1999年畢業於Exeter College藝術與設計系。她想要成為圖畫書的畫者,並認為這是世界上最棒的工作。她喜歡有想像力的故事、明亮的顏色和古靈精怪的角色(特別是海盜和眼睛炯炯有神的野狼),以及他們的冒險。最喜歡昆丁‧布萊和大衛‧麥基的作品。


【編者的話】

我們極少積極的介紹《小鱷魚的錢包》這本書,是因為這是本「主題正確」的書,你不用刻意推它,它自然也會銷售得不錯。誠如你所看到的,大多數的大人在這個故事當中,看到的是「誠實」、「分享」、「拾金不昧」,甚至是「理財規畫」的議題。因為絕大多數大人「功能性取向」的選書模式,所以它自然會成為大多數人的首選。
如果孩子會因為上述種種功能就喜歡這本書,那肯定不是孩子。所以,如果這本書不夠有趣、不是從孩子的角度切入前述的議題的話,它絕對不會是我們想要出版的書籍。換句話說,我們其實想分享的是,創作者可以透過圖畫書這個媒材和孩子分享任何的議題,但倘若它的方式不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它將難以吸引孩子的目光。
在《小鱷魚的錢包》這本書中,作者麗茲‧費恩雷從一開始的設計就將小鱷魚設定是和孩子年齡相仿的主角(從故事一開始,小鱷魚就在玩捉迷藏的遊戲),而碰到「自己很想要卻又不是自己的東西」這樣的情境,也幾乎是所有的孩子都會面臨到的兩難抉擇。從與較小的弟妹分享「家人」;大人要求要把自己喜歡的食物、玩具分給他人;再到「看到別人有,可是自己卻沒有的東西,到底可不可以拿?」。這些兩難的問題,幾乎是所有的孩子都曾經經歷的。作者在書中並沒有去批判這些對錯,而是藉由小鱷魚的掙扎栩栩如生的描繪出孩子們在面對相同情境時沒有說出口的「起伏」,讓孩子能感同身受:原來不是只有我,原來別人也會有這樣的掙扎。
其實在孩子的書裡最重要的是理解和接納,而不是教導,這是我們不斷強調的。因為被理解和接納了,孩子才足以發展出屬於他自己的解決方法,這才是他自己的,而且也才是最重要的。
麗茲‧費恩雷在《小鱷魚的錢包》這本書裡,透過她生動有趣的圖像和細節的描摹,讓孩子很容易能夠進入故事當中。唯有當孩子能夠進入故事當中,那麼故事理想要分享的內容才得以進入孩子的心裡。她讓孩子知道面對兩難掙扎時的情緒起伏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也都是正常的。但更重要的是,接下來你要選擇怎麼做?那才是需要智慧的。
當然,在這本書裡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有著完美的結局。但別忘了,現實生活中故事或許不是那麼美好,倘若沒有獎賞,你或小鱷魚還能不能樂於付出呢?或許才是另一個思考的起點吧?!在這本書當中,所有的鱷魚都有一個名字,只有主角小鱷魚就叫小鱷魚而已,或許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是這隻小鱷魚,當你的故事上演時,你會怎樣寫你的習題呢?